联系电话:0311-89252262
联系传真:0311-89252262
联系邮箱:sjzdezheng@163.com
联系地址:石家庄市体育北大街42号碧景园门楼三层
公司网址:www.dezheng.net.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德正动态 -> 信息显示
- “黄丝带的思念”——丧偶式单亲家庭治疗性小组
-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11/28 点击:2890
厦门市希望社工服务中心“援助单亲家庭”项目,在与丧偶式单亲家庭接触了解的基础上,特此开展“黄丝带的思念”——丧偶式单亲家庭治疗性小组,旨在协助组员释放潜意识里的负面情绪,以正向的方式鼓励组员告别昨天,走出丧偶的阴影,开始新生活。
一、小组背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发生了许多重大改变,而丧偶式单亲家庭仍是各种家庭模式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丧偶式单亲家庭虽然没有经历过离婚的困扰和磨难,但她们品尝过与亲人生离死别的痛苦。面对生命中不可预测和突发性事件如意外事故、重大疾病等的发生,使原本幸福完整的家庭生活变得支离破碎,生活从一家人的天伦之乐沦落至独自承担所有。因此,丧偶式单亲家庭不仅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心理上的冲击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之前夫妻感情深厚、生活幸福的家庭,在丧失伴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很好的适应单亲家庭的生活,除了一时间不能接受没有丈夫的日子以外,还经常对过往恋恋不舍,不愿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生活中去。又或者带着歉疚、怨恨、被抛弃、孤独感等心理情绪生活着,严重影响了生活品质。厦门市希望社工服务中心“援助单亲家庭”项目,在与丧偶式单亲家庭接触了解的基础上,特此开展“黄丝带的思念”——丧偶式单亲家庭治疗性小组,旨在协助组员释放潜意识里的负面情绪,以正向的方式鼓励组员告别昨天,走出丧偶的阴影,开始新生活。
二、案例分析(需求预估)
第一,情绪宣泄和支持的需求。那些由于生命中一些不可预测和突发性事件的发生,给亲属的身心带来巨大伤痛的同时,无形中也积压了不同的情绪。如歉疚感:面对亲人突然离开,配偶无法接受事实的同时,会联想起许多以往生活中自己没有好好对待、照顾亲人的往事,从而更加觉得自己对不起逝者,让自己陷入内疚的自我折磨之中。“如果当时我…,逝者就不会…”,似乎是自己的错误导致了亲人的死亡。被抛弃感:在意外、被动丧失后,当事人的生活规律、节奏、习惯被迫遭到扰乱,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加之日常生活陪伴的中断和心理依恋关系的中断,当事人心理将体验到强烈的失控感和无力感,感觉自己强烈的被抛弃了。孤独感:孤怜苦闷、心理封闭、孤寂感强烈。怨恨感:怨恨配偶的欺骗、怨恨配偶的一走了之…等。也包括一部分女性丧失配偶后与配偶家庭因财产分配问题而与婆家关系恶劣带来的怨恨感。
第二,缓解压力的需求。丧失配偶的妇女,在生活上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和子女教育压力,如果压力得不到释放,势必影响单亲家庭的生活质量。
第三,亲子融合的需求。在丧失配偶之后,服务对象自身还没有走出悲伤的情绪,尽管表面上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但没有从心理和精神上给予孩子正能量,不免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加之,要扮演家庭支柱的角色,任务重压力大,因此很容易忽略了亲子关系。
第四,同伴支持的需求。同伴支持在此特别指的是有同样丧失配偶经历的人,彼此间可以提供实质性帮助以及社会与情感方面的支持。遭遇丧失配偶之后,单亲妇女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为她们建立一个互助的平台,可以让她们彼此疗伤,彼此支持,互相鼓励,分享经验,重拾信心,更好的面对生活。
三、服务计划
(一)小组理念
1.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从而改变个体的行为。人们对某一件事情产生不良情绪,并不是由于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这一事件的认知产生偏差,因此,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改变个体对事件本身的看法和态度,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服务对象由于遭受到生理心理各方面的沉重打击,沉浸在悲伤地情绪中不能自拔,不能对自己的心理和生活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甚至陷入一种麻木、无意识的状态,致使其行为和正常的生活受到影响。
2.格式塔疗法
心理咨询中格式塔疗法由皮尔斯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其中主要强调人应该将精神集中在现实的生活与感受当中,而不要对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人的许多焦虑都产生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生活向当前生活的过渡,以逃避现实的做法来处理个人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压力,这严重阻碍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运用格式塔疗法,使人积极面对现实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帮助他完成内心中的那些未完成的情结,这通常指个人因以往生活中的某些心灵创伤和刺激经历所留下的不良情绪体验(如懊恼悔恨内疚愤怒等)。它们犹如一个个心结系住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由活动,而要使人全心全意地投入现实生活,就必须排除这些心结地干扰。在手法上,格式塔疗法强调帮助服务对象由环境支持转向自我自持,以使服务对象从一开始就不依赖他人,尽量挖掘个人的潜能。
3.团体动力学理论
小组是一个动力群体,当组员进入一个有着和自己相同经历的小组中,个人的情感会与小组成员产生共鸣,个人的行为会受到团体力量的影响。通过小组,使组员之间相互影响,积极互助,以达到团体治疗的目的。组员更愿意同与自己有着相似经历的人去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种情感交流是最能打动人的,也是最强有力的力量。
(二)小组目标
1.总目标:
通过协助组员释放潜意识里的负面情绪,以正向方式鼓励组员告别昨天,走出丧失配偶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
2.具体目标:
(1)认知层面,协助服务对象厘清丧偶的客观性原因,重新认识丧偶问题,消除自责和内疚感;
(2)心理层面,运用专业技巧处理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惑以及各种负面情绪,帮助她们学会辨别情绪、处理情绪;
(3)鼓励组内成员自助形成一个非正式支持网络,在社工退出小组后延伸组员的自我服务;
(4)通过小组进一步深入了解组员的家庭情况和个性化需求,有必要的可以进一步以个案方式介入服务。
(三)小组性质
半开放式治疗性小组
(四)小组对象
“心语俱乐部”中的丧偶式单亲家庭(限女性)
(五)小组时间
2015年8月30日至10月11日 每周日下午15:00—17:00
(六)小组程序
1.组员招募及筛选
在项目前期建档材料的基础上筛选名单,并通过电话访问形式和丧偶式单亲家庭访谈,招募相同经历和背景的组员。
2.小组计划
四、小组实施过程
(一)小组初期
第一节活动主题:相识相知
第一节小组活动主要目的是建立关系,使组员了解社会工作以及小组活动的内容、目标及活动方式,同时解释小组活动主题的由来,即黄丝带的寓意:黄丝带是亲人离散后的求助标志,也是为亲人祈祷的祝福标识,主要代表哀悼、思念、祈福等意思。在前期电话访谈和了解小组的基础上,以讨论的方式收集每位组员对小组的期望,并与组员共同探讨订立小组契约。此小组成员都为“心语俱乐部”成员,有几个组员是认识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认识的组员便开始闲聊起来了并挨着坐一块儿去了 ,不认识的组员则显得有些拘谨。因此社会工作者通过破冰游戏,使组员相互认识和熟悉,并通过设置其他轻松的游戏,加深组员之间的认识与互动。因为是小组第一节,关系还未完全建立,组员对自身身份也比较敏感,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言语和行为上都需要注意,避免一些敏感词汇如丧偶、寡妇等无心刺痛服务对象。同时,社会工作者要留意观察每个组员的表情、言语、动作等反映。
第二节活动主题:往事堪回首
在前期访谈和第一节活动的基础上,已为后面活动做好了铺垫,在第二节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引导组员进入敏感私密的话题。除了组员都是丧偶式单亲家庭,背景经历大同小异,这种同质性容易使组员产生心理共鸣,建立信任关系,但是社会工作者在过程中要再次强调小组的保密性、尊重、安全等原则,鼓励组员打开心扉坦诚交流。首先,社会工作者用催眠的方式带领组员进入催眠状态,组员慢慢跟随社会工作者的描述,逐渐达到身心放松的状态,组员在脑海中开始回忆与伴侣曾经美好的瞬间,快乐的时光。刚开始组员身体很放松,面部也流露出了快乐、幸福的表情,渐渐的有一部分组员情绪开始有些激动,控制不住的流出了眼泪。待组员都从催眠状态回到现实清醒的状态下时,社会工作者的重点工作是培养组员表达和分享悲伤的能力,通过安全、温暖和支持性氛围的营造,为组员提供一个情绪舒缓和释放的场所,同时,激发小组中互助的元素,促使组员之间提供情感支持和抚慰,如当组员在倾述时出现情绪激动、哽咽等情景时给予温暖的拥抱、拉手、递纸巾等。通过鼓励组员之间心路历程的分享,释放情绪,减轻她们的宿命感,提升她们对丧偶问题普遍性的认识。组员分享完各自的经历后,社会工作者对潜藏在潜意识里的悲伤用通俗语言进行解释,以及这种负面情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组员如何正面认识过去。最后,让每个组员说出自己目前最大的困扰,通过应对策略的挖掘,逐步发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对生活的掌控感,提升自信心。这样既能使组员看到自身及他人遇到的困难,又能增强组员迎接困难的信心,还能增强组员之间的心理支持,建立互助网络。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主要运用了倾听、接纳、同理、支持等一系列技巧,以促进组员释放负面情绪。
小组初期,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辨别组员期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发展组员对社会工作者及组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澄清组员对治疗性小组的投入程度,发展组员分享悲伤的能力,释放负面情绪。
(二)小组中期
第三节活动主题:未了情缘
治疗小组成员都是因为丧失配偶而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生活,所以必须协助组员打开此心结才能更好的开始新生活。通过上节小组活动,每个组员说出丧偶的经历以及丧偶后自己生活的变化和困难,经过梳理可以看出,丧失配偶的主要原因有:意外事故、重大疾病、猝死等,在情绪困扰上,主要存在内疚感、被抛弃感、孤独感、怨恨等。如内疚感的典型表现:面对亲人突然离开,配偶无法接受事实的同时,会联想起许多以往生活中自己没有好好对待、照顾亲人的往事,从而更加觉得自己对不起逝者,让自己陷入内疚的自我折磨之中。“如果当时我…,逝者就不会…”,似乎是自己的错误导致了亲人的死亡。被抛弃感的表现:在意外、被动丧失后,服务对象的生活规律、节奏、习惯被迫遭到扰乱,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加之日常生活陪伴的中断和心理依恋关系的中断,服务对象心理将体验到强烈的失控感和无力感,感觉自己强烈的被抛弃了。孤独感的表现:孤怜苦闷、心理封闭、孤寂感强烈。怨恨感:怨恨配偶的欺骗、怨恨配偶的一走了之…等。另外,部分女性丧失配偶后因财产分配问题与配偶家庭对簿公堂,关系恶劣或断裂。传统的公婆觉得媳妇迟早会改嫁,到时自家的财产尤其房产就归别人所有了,加之在遭受老年丧子之痛后老人变得更加现实,争回房产(厦门当地房价高也是原因之一)。单亲妇女还未缓过神来婆家就不认亲情把自己赶出房子,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单亲妇女的非正式支持网络,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心理。因此,根据不同组员不同的心结,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运用格式塔疗法协助组员完成未了之事,化解心结,使组员走出这段不愉快的经历。主要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向组员介绍格式塔疗法的原理,争取组员的配合和投入;二是在了解组员基本情况后,运用“空椅”技术,使组员把自己内心想对他说却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内心趋于平和,这个过程帮助组员完成与逝者没来得及的告别,宣泄组员的思念与哀伤,处理其内心的自责与歉疚;角色扮演,让组员扮演逝者的角色,通过扮演,换位思考,组员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深深理解所扮演角色的想法,体会到逝者对自己能够好好生活的期望,以此作为调解消极情绪、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之一;三是组员也为逝者祈福,希望他在天堂也过的好。同时,经过专业评估,将有进一步需求的组员转介为个案服务。
第四节活动主题:告别昨天
社会工作者回顾上节小组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介绍本节活动主题。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将痛苦的记忆或想对伴侣说的话通过“天堂信箱”的方式写下来,并放进黄色氢气球中,系上黄丝带进行放飞和告别;并引导组员互相分享自己的心情以及接下来的打算。这节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告别仪式,使组员正视过去,把生活重心和情感投注到新的关系里,为下节小组活动做铺垫。
第五节活动主题:快乐亲子游
本节小组活动,组员还带领了自己的孩子一起参加,首先通过“找妈妈”热身游戏,使孩子也融入到小组活动中来,通过“夹珠子、咬杯传橘、背靠背运气球、蒙眼喂食”等亲子游戏,增进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海滩烧烤活动,放松心情,共享快乐亲子时光。孩子一起玩游戏的同时,组员也围绕亲子主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如怎样与孩子解释父亲已去世的事实、怎样解决孩子照顾和工作的冲突等,经过集体的智慧,组员们都收获良多。
小组中期,重点是帮助组员在丧偶阴影中明白自己的情绪、思想和感受,处理内疚感、焦虑、怨恨及其他情绪反应,转化及重新界定旧有关系及记忆,找出处理自身压力的办法,发展情感、认知和社交技巧去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包括转移重心,运用正面回忆为生活赋予新的意义。
(三)小组后期
总结与巩固小组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并处理好组员的离别情绪。社会工作者首先通过“畅想未来”环节,让组员画出未来生活的期待和个人生活计划,引导组员分享彼此的未来。同时也引导组员回顾治疗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成长。另,社会工作者有效帮助组员重新梳理在小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学会调解和释放自己的情绪,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唱响新生活的乐章。组员祝福彼此,小组活动结束。
小组后期,主要是回顾小组治疗过程,运用观察性和叙事性方法评估组员的技能运用,展望生活新境界,同时,由于组员比较投入小组活动,因此如何处理离别情绪成了社会工作者的最大挑战。
五、案例评估
目标达成情况:从服务反馈表直观来看,以社会工作者开展小组过程中的观察为辅:参加小组后,90%的组员对过往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尤其是前夫因为疾病去世的服务对象,明白自己已尽力,已无愧于逝者,内心的自责和内疚感得到消除,目标一达成。82%的服务对象通过小组活动,化解了心理困惑、情绪和压力得到释放和支持,目标二基本完成。通过此次治疗性小组,服务对象之间有深入的交流和互动,产生情感共鸣,建立信任友好关系,初步形成一个非正式支持网络,目标三达成。在小组开展过程中,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潜在需求,经专业评估后以个案的方式介入服务共4例,目标四完成。
出勤率上:此次小组活动共10位组员,全程参与的组员有9位,出勤率为98%。
服务对象反馈上:大部分服务对象参加完后,感觉自己身心灵都较之前放松,心里感觉不会那么压抑了,尤其是看到有相同经历的姐妹,也给予自己前行的勇气和力量,感恩能够认识这群姐妹。其中,Q向社会工作者袒露“自己很不喜欢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不管是同情还是歧视,都很反感,也因如此从老家来到厦门开始新的生活,单位的同事至今都不知道自己是单亲家庭,因为自己从不参加单位的集体活动或同事聚会,但是,这次小组让我看到很多个‘自己’,我愿意说出自己的故事与她们分享,我们都是孤苦的人。”
成效上:本次治疗性小组在帮助丧偶式单亲家庭化解心理困惑,输入新的希望,重塑认知,增强适应性,保持和增进丧偶式单亲家庭生活信心和勇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案例呈现如下:
消除歉疚、罪恶感的典型案例:W,丈夫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成植物人,到后期,因债台高筑,无奈将丈夫接回老家后不久去世。为了筹钱不得不将丈夫托付给母亲照顾,但是W始终觉得自己对不起丈夫,自己有罪,一是因为没有继续给丈夫做治疗,要是当时坚持的话,也许丈夫就不会走了,二是丈夫去世时自己也没能在他身边,见上最后一面。通过格式塔疗法,服务对象开始释怀过去,在认知上明白丈夫的死是客观原因,自己也已经尽力,体会到逝者对自己能够好好生活的期望以及好好抚养女儿,开始新的生活。
化解怨恨的典型案例:X,丈夫在婚后一年患肝癌去世,那时孩子刚出生不久,X在本地也没什么亲人,X怨恨丈夫婚前隐瞒自己不仅有癌症家族史还在明知自己已患癌症的情况下和自己结婚,怨恨丈夫太自私,害了自己的一生,还连累了孩子跟着受苦。经过其他组员的开导,X在认知上也渐渐意识到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自己结婚时那么草率的决定等,从而减轻了这种怨恨感。同时也意识到背负怨恨,不仅自己活得辛苦,孩子也会受影响。
重拾亲情的典型案例:Y,丈夫因交通意外死亡,不久,公婆在没有与Y商量的情况下直接将Y告上法庭,要求将房产收回。Y感叹人情淡漠、心灰意冷的同时,无奈将一套房产给公婆。从此与公婆家再无往来,公婆也没有去看望过孙子,此举更令Y伤心和失望。通过小组活动,Y也开始理解老人丧子之痛之后的无奈和没有安全感,尝试与婆家联系,最后重拾亲情。
沉浸过往的典型案例:Z,与丈夫感情很深,但丈夫不幸患鼻癌,Z不惜一切代价挽留丈夫的生命,但丈夫还是去世了,只留下一屁股债。丈夫去世后,Z一直睡不好觉,脑海中经常浮现丈夫离开时的悲惨景象。丈夫遗留下来的字画、花瓶、其他遗物等保持原封不动,有时候Z就睹物思人。经过小组活动,Z开始转变,只保留了部分遗物,并且重新装扮了房子,如在花瓶上插一些花儿以增添生气等。同时,Z转介为个案服务。
六、专业反思
建立安全感是提升小组动力的关键。由于丧偶式单亲家庭对自身身份比较敏感,所以社会工作者需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与服务对象建立安全感后,服务对象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才比较容易投入和开放的参与。同时,格式塔疗法要求服务对象去摄取与治疗者交互作用时的情感、思维与行为,治疗的成效取决于服务对象在治疗过程中愿意袒露自己的意愿有多少,若有疗效,即是源于两人愿意坦诚接触,而非由于治疗者所使用的技术或所作的一些合理解释。因此,良好的专业关系和安全的小组氛围是小组顺利开展的关键。
此外,在组员回忆丧偶那段痛苦经历而出现的情绪激动、哽咽、哭泣时,除了需要提供一个安全的情绪宣泄氛围外,社会工作者也需要适时的对组员表示同理并陪伴其处理复杂的情绪,同时,别忽略了其他组员发挥同伴支持的作用。